俗世聖誕節追源溯始

俗世聖誕節追源溯始 ◎黃濠光牧師

聖誕節是普天同慶的節日,記念耶穌基督的降生。香港市面充滿聖誕氣氛,火樹銀花,只是沒有耶穌。中國的大城市也有聖誕裝飾,但中國的聖誕節是沒有耶穌的,商場播放的聖誕歌沒有一首是聖誕詩歌。聖誕節本是慶祝救主耶穌降生,但在中國及其他外國地方,聖誕節突出的人物是聖誕老人。在美國,很多人不再以「聖誕快樂」(Merry Christmas)互相道賀,而改說「假期快樂」(Happy Holiday)了!非信徒已捨棄聖誕節的真正意義,只抱著歡度假期的心態慶祝聖誕節。

聲音檔暫未能播放,請稍後再來!!

聖誕節的來歷

追源溯始,原來今天有許多代表聖誕節的符號,其實都跟異教風俗有關。初期教會從不慶祝聖誕節,因為聖經並沒有指明耶穌是在12月25日降生。當時的羅馬人供奉掌管農耕的神祗Saturn,在12月中到1月1日期間有縱情狂歡的節慶,節日活動包括化裝舞會、食大餐、訪友、交換禮物,綠化大廳等。初期教會本來禁止信徒參與這種慶祝活動,但是在屢禁不止之下,惟有將之轉化為慶祝救主降生的節期。到主後350年,羅馬主教Julius一世更選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

聖誕老人的演變

聖誕節的主角本來是耶穌基督,但今天聖誕老人已喧賓奪主,成為小孩子思慕的人物。聖誕老人的由來可追溯至主後280年出生的聖尼古拉斯主教(St. Nicholas),傳說他為人敬虔慈祥,樂於助人,慷慨施予。他死於12月6日,人們便以這天來記念他,更認為他是小孩子和水手的保護者。在往後的一千年間,有關他的德行及傳奇故事在教會中廣泛流傳。十二世紀有法國修女在尼古拉斯紀念日送贈禮物,到十四世紀,人們將異教神祗Odin的神話與尼古拉斯傳說結合,長白鬍鬚的Odin喜歡騎著一匹八腳白馬在黑夜中奔馳。不久,尼古拉斯的傳說又扯上了北歐異教女神Hertha的影子。據說,Hertha在火爐中出現,並會帶來家宅平安。因此,人們相信他從煙囪進入人的家。到文藝復興時代,他已是歐洲最廣為人知的聖品人。改教以後雖然不再有聖品人這回事,但他在新教國家荷蘭,仍享有盛名,當地人稱他為Sinter Klaas。

在十八世紀末期,大量荷蘭移民住在美國的紐約市,他們按照傳統慶祝尼古拉斯日,於是Sinter Klaas便逐漸演變成Santa Claus,就是今天聖誕老人的英文名稱。從此,聖誕老人已被描寫成一個將塞滿玩具的長襪放在火爐邊的人。但他能夠成為家傳戶曉的人物,是拜聖公會牧師Clement Clarke Moore所賜。在1822年,Moore為他的三個女兒寫了一首聖誕詩《聖尼古拉斯造訪記》(An Account of a Visit from St. Nicholas),詩中提到尼古拉斯在聖誕節前夕騎著八頭馴鹿車,從一間屋飛馳到另一間屋,將禮物送給不幸的兒童。此詩後來付梓後面世,漫畫家 Thomas Nast於1881年根據Moore的描述,把聖誕老人畫了出來,於是尼古拉斯便成為了一個長著白鬚,身穿白邊紅大褸,住在北極的胖老人。十九世紀末,美國商人開始在聖誕節以聖誕老人作為招徠手段,藉以吸引兒童和父母,連救世軍也僱用失業者穿上聖誕老人服飾,站在商店門前搖鈴募捐。

今天典型的聖誕老人形像是由可口可樂塑造出來的。可口可樂公司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為了在冬天汽水銷路低的季節刺激人多飲可樂,便僱用商業漫畫家Haddon Sundblom繪畫聖誕老人飲可口可樂的廣告畫,結果不只成功增加汽水銷量,且固定了聖誕老人的形象,一直流傳到今天。

聖誕樹的起源

在古代農業社會,人們希望嚴冬快過,可以再次種植,因此習慣在家中擺放常綠植物。羅馬人每逢12月22日冬至時,都會在房屋和廟宇擺放綠色植物作佈置,寓意期待冬至後有更多陽光。這種在冬至前後栽種植物的習俗在歐洲廣泛流傳,到了十六世紀便演變成擺放聖誕樹。聖誕樹的傳統由德國人開始,據傳改教家馬丁路德有一晚在回家路上,在思索講章之際,看見在綠色樹頂上,繁星閃爍,星光粲然,回家後便在屋內佈置了一棵樹,並在枝條上點燃蠟燭;燭光搖曳,仿如天上繁星。雖然佈置聖誕樹的風俗在歐洲十分普及,但美國人在十九世紀初期,認為聖誕樹屬異教習俗,並不接受。後來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喜愛聖誕樹,上行下效,聖誕樹裝飾隨之在英國流行起來,此風後來終於吹到美國。美國人喜歡高達天花板的聖誕樹,而歐洲人的聖誕樹一般只有四呎高。

聖誕/新年賀卡的出現

聖誕節互贈賀卡的習俗始於維多利亞時代,第一張聖誕/新年賀卡是於1843年,由John Callcott Horsley設計,在倫敦印刷。第一版印行一千張,上面印上一家人舉行慶祝派對的圖畫,並以“A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to You”(祝您聖誕快樂,新年愉快)為祝賀語,當時的售價是一先令一張。

利用聖誕老人取代耶穌

有關聖誕節的種種習俗,由12月25日這個日子,到聖誕樹,以至聖誕老人這個虛構人物,在在都跟異教有關。聖誕老人紅白色衣服、紅潤面頰、駕乘馴鹿車飛翔都源於古代迷信。有宗教歷史學家研究,聖尼古拉斯根本是個虛構人物,是天主教會將希臘神祗Hold Nickar聖化為Nicholas,而Hold Nickar的發音又變成 Old Nick,就是魔鬼的別稱。更有人認為Santa就是Satan(撒旦)這個英文字字母調換的寫法(Santa在西班牙文是女性「聖」的意思,但聖誕老人不是女性!)。不論如何,今天為人所熟悉的聖誕老人是由人杜撰出來的,正如其他偶像一樣,都是試圖取代耶穌基督的地位;甚至有人試圖以假亂真,在芬蘭設有聖誕老人村,也設立聖誕老人電郵和信箱,跟小孩子通訊聯絡,基督徒必須儆醒,不能對他附和吹捧。

結論

聖誕節在今天的社會已經是一個世俗化的節日,餽贈聖誕卡和聖誕禮物雖沒有聖經根據,但也沒有違背真理,且帶有關懷的善意,不失為優良的傳統。至於聖誕樹雖有異教的根源,但現代人擺設聖誕樹已沒有異教徒原先的意義。意義是由人去賦與和解釋的,當聖誕樹不再有異教意義,正如12月25日這日子不再有異教意義之時,保留聖誕樹也無可厚非,惟不要看為必然。

至於聖誕老人,儼然已成為了聖誕節的主角,很多人忘記了歡迎救主降生,對這虛構人物反而趨之若鶩說: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town(聖誕老人入城了)。今天教會及教會辦的幼稚園應該除去聖誕老人的圖象;在慶祝聖誕的活動中不宜扮聖誕老人派禮物;父母也不應告訴孩子有關聖誕老人鑑察孩子聽話或頑皮的謊言;更不宜在百貨公司給聖誕老人和孩子一起拍照,以免造成錯覺。就算孩子不相信聖誕老人的真實性,但如果不加拒絕,也會令聖誕老人在孩子心中取代耶穌基督的地位。耶穌基督才是聖誕節的主角,正如美國基督徒常說:Jesus is the Reason for the Season(耶穌是慶祝這時節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