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五旬宗的終末論對現今的意義」

回應「五旬宗的終末論對現今的意義」 ◎黃濠光牧師

聲音檔暫未能播放,請稍後再來!!

筆者並非神學家,只是牧養一個地方堂會的牧者,所以從牧者的角度,回應一下五旬宗的終末論,特別是關於以色列方面。教會最大的盼望是主耶穌的再來,這是世界末期的環境,而祂再來是回到耶路撒冷坐在大衛的寶座上作以色列的王,因此以色列復國和耶路撒冷歸屬猶太人,是主再來的條件。所以當以色列於1948年復國和耶路撒冷於1967年歸屬猶太人,為主再來鋪出了道路。以色列的復國歷史與存在,成為世界終末的主角之一。

終末期出現兩股運動

早期五旬宗人士看末期,是神恢復以色列和教會的時刻。恢復教會就是恢復教會的使徒性,復還第一世紀使徒時代的屬靈恩賜,使教會有聖靈恩膏的能力做普世宣教,叫神向列國傾倒祂審判的怒氣前,在全球作大收割。福音傳遍天下,才可把基督帶回地上。但基督再回地上,猶太人必須先回歸錫安。二十世紀初的五旬節晚雨運動的同時,錫安主義運動也早一點誕生了,猶太人開始大量移居聖地,兩者猶如堂兄弟雙雙出現在末世的舞台上。

五旬宗先賢重視猶太人

當時一些五旬宗先賢早已重視猶太人回歸聖地:

1. F.A. Bright於1904年寫道,神仍舊深愛猶太人,聖地因猶太人大規模殖民而得以贖回,他相信以西結先知的朽骨復活預言快會成就。

2. 同年,William T. MacArthur寫道,他十分仰慕錫安主義運動的創始人Theodor Herzl。他留意到那幾年聖地降雨量特大,與聖靈的恩雨降在教會相匹配。他計算但以理書12:7的1260年,加上穆斯林佔領耶路撒冷的主後637年,總數是1897年,那是錫安主義第一屆大會召開的一年,啟動了錫安主義運動。他斷言錫安主義是神重新招聚以色列的工具。他自己也曾於1905年出席錫安主義運動的年會,及後也報道1909年猶太人在聖地設立了約30個定居點。他倡議五旬宗人有忠心完成大使命,就要有勇氣先傳福音給猶太人。他認為以色列的靈性轉化就是世界福音化的基礎。

3. William H. Cossum也主張五旬宗式佈道要在猶太人中間展開,當以色列在五旬節權能中流動,全球福音化指日可待。基督徒應該有愛以色列的心,期待以色列全家得救。

4. David W. Myland肯定神做在以色列人和教會身上的工作,兩者有直接先知性的關連。當英國於1917年發巴爾福宣言時,猶太人重建民族家園的夢想更上一層樓,實現後便迎著主的再來。

5. 神召會於1914年在阿肯色州熱泉市成立,當時大會的主題也具終末氛圍,是主再來的盼望。到1927年通過憲章,在第十四條的「信仰信條」中提到「以色列民的救恩」;二十世紀沒有一個宗派會在其信仰信條中有這樣的陳述。

五旬宗刊物為錫安主義護航

神召會刊物從Christian Evangel到Weekly Evangel,再到Pentecostal Evangel,以及其他五旬宗期刊Word Witness、Word and Work及Latter Rain Evangel,不時報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猶太人在歐洲遭遇的迫害,猶太人移居聖地後的光景,並敦促向猶太人傳福音,且刊載信主猶太人的見證。五旬宗人士視錫安主義為晚雨現象的一個見證,因為基督復臨之前,猶太人必先回歸錫安,這是主再來前各種的復還。雖然錫安主義運動是世俗性,但很多五旬宗人士相信當中有神的手在帶領著,因此也盡量護航,批評各種形式的反猶主義。

神召會刊物Pentecostal Evangel於1931年承認教會最初的信眾是信主的猶太人,所以日後教會迫害猶太人是非常不當的。猶太人仍舊是神的選民,仍要履行神給他們的使命。到1935年,神召會承認以色列和教會均為神的百姓,要完成神在地上的目的。在以色列復國的1948年,Pentecostal Evangel揚棄基督徒當中的替代神學,就是教會並沒有替代以色列在神計劃中的角色。

以色列作外邦人的光

神呼召及揀選亞伯拉罕的目的是:「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就是神透過以色列來拯救世界。他的孫雅各從夢中得到啟示,神說:「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創28:14),雅各後來改名為以色列。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後,神跟他們立約說:「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19:6)。因此,以色列的命定是祭司的國度,叫世人能認識神。神對以色列的心意是:「我還要使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賽49:6)。這節經文中的「救恩」,希伯來文是Yeshua,即耶穌。嬰孩耶穌在聖殿時,西面也引用以賽亞的經文說:「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路2:30-32)。後來保羅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對猶太人和外邦人也說:「因為主曾這樣吩咐我們說:我已經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極」(徒13:47)。這三處經文共通之處是「作外邦人的光」,這是以色列的命定,從而帶出救恩。換句話,神揀選以色列,因為祂心懷普世,所以福音要從耶路撒冷傳至外邦世界的地極。可是,以色列並未活出這命定,且拒絕耶穌為彌賽亞。儘管如此,神沒有棄絕以色列(羅11:1),因為神跟亞伯拉罕所立的約是永約,且是單方面立的,意思是以色列一方違約,不會令盟約終止,而神是另一方仍要守約。所以保羅說:「就著福音說,他們為你們的緣故是仇敵;就著揀選說,他們為列祖的緣故是蒙愛的。因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11:28-29)。

以色列是主體

猶太人拒絕耶穌,對福音存有敵意,因而傳福音的責任轉移到外邦人教會身上。教會肩負宣教重責,並非替代以色列,反而是加入以色列,用保羅的比喻,外邦教會是野橄欖枝,接枝上栽植的橄欖樹,然後吸取其根部的肥汁。事實上,外邦教會處於新約,此新約也不是跟外邦人立的,而是神跟以色列家和猶大家立的(耶31:31),而耶穌擘餅舉杯立新約時,祂身旁的十二門徒,全是猶太人。因此,外邦信徒在基督身體裡雖然佔大多數,但不能以主體自居,反要認清主體是以色列,外邦信徒是加入以色列,也成為亞伯拉罕的子孫(加3:29)。以色列拒絕耶穌,這橄欖枝就折下來,但不是被丟棄,因為神要把折下來的枝子重新接上(羅11:23-24)。這被再接上去的枝子就是信主猶太人的彌賽亞信徒,人數日漸增多。這棵橄欖樹有原來栽植的枝子,也有接枝進來的野橄欖枝子,這也是保羅所說,猶太人和外邦人在基督耶穌裡「兩下合而為一‥‥造成一個新人」(弗2:14-15)。所以基督的身體是「一個新人」,這新人明顯可見的是外邦信徒,但不可或缺的是猶太人。因此,外邦教會與以色列是有著共同體的關係。

教會須正視以色列

猶太人雖然是主體,但他們的不信,使他們嚐不到在基督裡的豐盛。由於外邦教會跟以色列有著分不開的關係,就有責任使猶太人認耶穌為彌賽亞。保羅說:「反倒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羅11:11),「發憤」就是嫉妒,要他們看到他們的彌賽亞如何使外邦人得著救恩的好處,包括一切屬靈的豐富,如醫治、神蹟奇事及聖靈充滿。當猶太人看見外邦信徒享受聖經的各樣應許時,他們反倒沒有經歷,便會產生嫉妒而發憤。保羅又說:「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羅11:25-26),這「添滿」就是豐滿的意思,外邦信徒要追求屬靈上的豐滿與成熟,叫猶太人激動出嫉妒,以致他們肯歸向耶穌。這是非同小可的,因為「若他們被丟棄,天下就得與神和好;他們被收納,豈不是死而復生嗎?」(羅11:15)。以色列歸主會帶給世界起死回生的結果,這就是為甚麼以色列是外邦人的光。以西結預言以色列的復興包含靈性的復興(結36:24-28)、復國(結37:11-14),還有彌賽亞作王(結37:24-28)。若然有這般死而復生的效果,以色列對彌賽亞國度在終末臨到地上,是息息相關的。教會若要將再來之王耶穌帶回地上,就不能不正視以色列。

終末期以利亞要出現

五旬宗在以色列的復興上,可以擔當甚麼角色?瑪拉基說:「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瑪4:5-6)。這預言提到「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就是終末時期,就是主再來之前的日子。主再來之前,以利亞會先來。主耶穌第一次來,祂的先鋒是施洗約翰,他有以利亞的心志,但那時不是「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在這終末期,以利亞會先來,不管是一個人或一群有以利亞心志的人,目標是為主預備道路,就是叫家裡兩代和好。猶太人之所以難於接受福音,因為二千年來受到基督徒的逼害。十字架對他們而言不是代表救恩,而是屠殺,從十字軍到納粹黨,從早期教父到馬丁路德,從西班牙到俄羅斯,基督教國家一直帶頭反猶。因此,按猶太人的理解,信耶穌就是基督徒,做了基督徒就不再是猶太人。這個歷史傷痕,成為猶太人的心不能回歸的原因。因此,要猶太人打開心認耶穌為彌賽亞,以利亞要先來,帶來神家裡和好的醫治。當五旬宗信徒滿有聖靈而激發猶太人發憤之際,臨門一腳就是帶出以利亞和好的職事。這是終末時期應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