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廿七章11-26節

彼拉多審問耶穌 ◎黃濠光牧師

「耶穌站在巡撫面前;巡撫問他說:『你是猶太人的王嗎?』耶穌說:『你說的是。』」(11)

彼拉多是羅馬巡撫,對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並不感興趣,他亦不會干涉猶太人的宗教紛爭,所以當猶太人將耶穌提告到彼拉多那裡,並非以宗教罪名,而是以政治罪名,所以彼拉多並非問耶穌是不是基督,而是問他是不是猶太人的王,如果耶穌自命為王,即是跟羅馬政權對抗(11)。耶穌承認祂是王,但祂曾經說祂的國並不屬於這個世界。歷史記載彼拉多是一個殘忍的人,但今次他知道耶穌無罪,就找機會釋放耶穌。首先他提到逾越節要釋放一個囚犯,而當時有一個出名的囚犯,名叫巴拉巴,是個殺人犯。彼拉多以為人民不會要求釋放一個殺人犯,怎知百姓被祭司長和長老挑唆,就要求釋放巴拉巴,除滅耶穌(15-23)。彼拉多知道他們這樣是由於妒忌,因為耶穌行了很多神蹟,醫好很多人,影響力很大,危及當時的宗教領袖,可見妒忌的殺傷力有多大。

彼拉多的夫人並非好心想救耶穌,而是只勸阻丈夫不要傷害一個無辜的人(19)。但彼拉多沒有原則,違反公理,為怕群眾騷亂,就判耶穌死刑。他為了清白,就公開用水洗手,表明與他無關(24)。這樣做只是推卸責任。你有權判人死罪,就不會與你無關。

猶太人說了一句:「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25)。這句話是自我咒詛,結果他們那一代就被羅馬人屠殺,猶太人被分散在世界各地,失去自己國家,差不多二千年。猶太人在世界各地顛沛流離,被人歧視,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被納粹德國殺死六百萬人;這些子孫承受了祖先的咒詛。

彼拉多用水洗手,目的是保護自己,推卸責任,是自私的行為。耶穌用水替門徒洗腳,是彼此相愛、互相服事的表現。兩者都是一盆水,一盆自己洗手,另一盆替人洗腳,意義相差十分遠。

耶穌受審時,一直不回答問題(12),因為都是假見證,無謂費唇舌跟他們周旋。這並非說有人控告我們,我們不應該為自己辯護。其實耶穌是神,祂才有權審判人,而不應該被人審判,所以祂不作聲。

◆妒忌有兩種,中文不易分得清楚。第一種妒忌是jealous,譬如戀愛中的男女朋友或夫妻關係中因出現第三者所產生的妒忌是正常的。又譬如相信獨一的真神後,又去拜偶像或陷入迷信,神的心情是妒忌,也是正常的,聖經稱為「忌邪」。第二種妒忌是envy,是自己眼紅別人的成功,並耍手段破壞對方的成就,甚至置諸死地,這種妒忌是不正常又危險的。彼拉多知道將無辜的耶穌送上死路是出於祭司長和長老的嫉妒(18, envy)。第一種jealous有時會變成第二種envy,譬如戀愛中的好友或婚姻中的配偶並沒有第三者,卻有一些要好的異性朋友,當事人由於自卑,怕自己的好友或配偶被當中那些異性朋友吸引去,便限制其自由,不准跟他們交往。這種由自卑產生的妒忌是自私的,具控制慾,容易杯弓蛇影,無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