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8節

耶穌復活 ◎黃濠光牧師

「那少年人對他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他的地方。」(6)

七日的第一日,就是星期日,耶穌復活了。祂曾預言自己受害,過了三天便復活(10:34)。從現代人的角度,耶穌是第三天復活,並非過了72小時後復活。猶太人的時間觀點和現代人不一樣,他們在日落時,就是一天的結束,和另一天的開始。耶穌在星期五下午三時斷氣,是第一天。星期五晚入黑之後是第二天。星期六是安息日,到了晚上安息日結束,開始第三天,所以耶穌在星期日復活是在第三天。猶太人習慣在屍體上抹香膏,可減低屍體腐化時的臭味。由於耶穌於星期五安葬時很匆忙,那些婦女便在安息日過後替耶穌抹上香膏,但耶穌已經復活,不在墳墓裡。

耶穌從死裡復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為祂是神,有能力勝過死亡。撒但一直跟神對敵,引誘人犯罪,使人陷入死亡,用死亡來轄制人。撒但置耶穌於死地,以為大勝一仗,怎知耶穌藉聖靈的大能,從死裡復活,證明死亡並不能夠轄制耶穌。耶穌復活了,表示祂是活的,而我們是相信一個活著的耶穌,不是一個死了的耶穌。死人不會聽人祈禱,也不會行神蹟,但主耶穌是活著,今天仍垂聽祈禱,並且行出奇妙的事。

當時的人不相信耶穌復活,說祂的屍體被人偷去。有人說是門徒偷了去,但這班門徒已經走散,心慌意亂,沒理由又結合一起去偷屍體。若由一兩個門徒偷,他們那有氣力推開墓前的大石。如果說是祭司和文士偷走,更不合理,因為耶穌早已預言自己會復活,若由他們偷走,百姓就會相信耶穌復活了,豈不是為自己製造麻煩。日後從門徒的表現,可證實耶穌已復活了。首先,門徒從前很不成熟,靈性又遲鈍,耶穌叫他們祈禱,他們就睡覺;他們又怕猶太人,個個都逃走。若他們不是見到耶穌復活,他們怎會有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哪有勇氣去傳福音,甚至殉道。教會日後的發展是在羅馬政府逼迫之下,正因為耶穌復活了,門徒傳道時有神蹟奇事發生,教會才不斷增長。

這幾個婦女入了墳墓,只見到一個天使,而復活的耶穌已去了加利利。天使叫婦女告訴門徒知,叫他們去加利利見耶穌。當然,婦女們見到天使,而發覺耶穌不在墳墓裡,她們自然的反應是驚恐(5, 8)。

天使跟婦女們說話時,特別提到彼得,因他曾三次不認主,內心感到後悔和自責。當他自責時,最需要是主重新接納他。特別提彼得的名字,是表示耶穌想念他,沒有責怪他。

◆耶穌是在逾越節受害,所以復活節應該在除酵節期間。但主後325年的尼西亞大公會議,教會為了跟猶太人割席,議決不依照猶太曆的逾越節,要另定復活節的日期。結果決定將復活節定在每年春分後月滿後的首個主日。以2014年為例,春分是3月21日,之後的月滿日是4月14日,接著的首個主日是4月20日,所以受難節是4月18日,而復活節是4月20日,而逾越節按猶太曆是尼散月15日,即4月15日。但到了2015年,春分是3月21日,之後的月滿日是4月3日,接著的首個主日是4月5日,所以受難節是4月3日,而復活節是4月5日,而逾越節按猶太曆是尼散月15日,即4月4日。因此,明年的受難節就是逾越節前夕,而復活節當天正是猶太人的初熟節和中國人的清明節。明年的春分日(尼散月初一日)會有日全蝕,而逾越節當天會有月全蝕,血紅色月亮會再次出現。

◆英文將復活節稱為Easter,其實沒有聖經根據,反而是根據歐洲迷信的文化。Easter源自女神Eostre,而Eostre的慶典是在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