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第十八章1-27節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被捉拿 ◎黃濠光牧師

「耶穌一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6)

從敍事的角度,本章是接住第十三章,中間的第十四章至第十七章是記載耶穌的講話。講完話之後,耶穌同門徒就去客西馬尼園禱告。這園子在耶路撒冷東面橄欖山下,中間有個山谷,谷中有溪水,名叫汲淪溪。本書沒有記載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內容,只敍述耶穌被捕的經過。捉拿耶穌的一班人,由出賣祂的門徒猶大帶頭,領著一隊兵。當時正值逾越節,每逢有大節期,很多猶太人上耶路撒冷過節,為了防備群眾騷動,羅馬人都會調配大量軍隊,準備鎮壓騷動群眾。由於大祭司指控耶穌煽動群眾,所以很容易請得羅馬兵來捉耶穌。大祭司和法利賽人沒有出面,只派差役去,一班人拿著燈籠、火把、兵器,來勢洶洶來捉拿耶穌。耶穌在這種場面之中,表現出祂的全知、果敢,以及威嚴;作者說:「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4)。以前猶太人想捉拿耶穌,由於時候未到,耶穌都會避開。現在基於祂的全知,耶穌知道時候到了,這苦難是神給祂的苦杯,祂要飲。所以面對苦難,耶穌十分果敢去面對。耶穌不要他們連門徒也捉拿,便說:「你們若找我,就讓這些人去吧」(8)。當彼得動武的時候,耶穌制止他。在這個場面,耶穌並非被動,反而主動應付一切。當時耶穌回答來人:「我就是」(5),他們就退後倒地(6),充分表現出祂的威嚴。這個「我就是」就是I am,表明祂是神的身分,這班人就都倒地。耶穌為了完成救贖大工,沒有反抗,讓他們捉拿祂。

相比之下,彼得只逞匹夫之勇,但後來卻三次不認主。彼得是個血氣衝動的人,想用武力去解救耶穌,但耶穌卻制止他。彼得用刀削掉馬勒古的右耳,在路加福音記載耶穌醫好了他。這就提供一個原則,忠心應值得稱許,但屬靈的爭戰並不靠刀劍。耶穌藉著受苦犧牲取得勝利,而不是靠武力。征服敵人不是說要殺戮,而是叫人得生命。由於彼得靠自己血氣的勇力,但這股勇力不能持久,到他被人指證,他勇力全失,落在恐懼之中,就三次不認主。教會面對的紛爭,其實是屬靈爭戰,切勿用血氣行事,而是靠禱告,按正當步驟去處理。我們要彼此相愛,互相服侍,而不是爭鬥或賭氣。

耶穌在大祭司那裡受審時說:「我從來是明明的對世人說話。我常在會堂和殿裡,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訓人;我在暗地裡並沒有說什麼。你為什麼問我呢?可以問那聽見的人,我對他們說的是什麼;我所說的,他們都知道」(20-21)。耶穌都在公開的場合教訓人,沒有暗地裡說甚麼,這代表公開和誠實,敵人就沒有證據指控祂。所以當我們處理一些富爭論性的事情,亦要公開誠實,不是暗地裡搞派系,弄手段,試圖去控制全局。只有神可以掌管一切。

◆「這該亞法就是從前向猶太人發議論說『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14),這位該亞法大祭司曾說:「獨不想一個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國滅亡,就是你們的益處」(11:50),這話是指耶穌要替猶太人死,即替以色列國死(11:52)。作者約翰說:「他這話不是出於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預言耶穌將要替這一國死」(11:51)。我們一般相信耶穌為全世界的人死,這在廣義上是對的,但狹義上祂是替選民死。可是,大部分猶太人不信祂,祂的死落空了嗎?不是,在末後的日子,祂再來要招聚選民(太24:31),以色列全家會得救(羅11:26)。

◆客西馬尼園尚有見證耶穌禱告的橄欖樹,旁邊是萬國教堂。耶穌受審的大祭司府邸就是耶路撒冷的雞鳴堂,旁邊的石級乃耶穌被押解走過的。雞鳴堂空地有彼得不認主的塑像,像頂有雞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