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無旁貸

責無旁貸 ◎黃濠光牧師

聲音檔暫未能播放,請稍後再來!!

最近有機會回鄉,是三十多年來的首次。以往對家鄉沒有甚麼感覺,也沒有任何動力回去,也不知道回鄉的路徑。自從家父於去年離世後,內心開始想要回鄉看看,覺得責無旁貸,畢竟現在交通比以前方便得多了。

恰巧教會開始讀以西結書,那裡有一段是非常震撼人心的說話。神對以西結說:「人子啊,我立你作以色列家守望的人,所以你要聽我口中的話,替我警戒他們。我何時指著惡人說:他必要死;你若不警戒他,也不勸戒他,使他離開惡行,拯救他的性命,這惡人必死在罪孽之中;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原文作血)。倘若你警戒惡人,他仍不轉離罪惡,也不離開惡行,他必死在罪孽之中,你卻救自己脫離了罪。再者,義人何時離義而犯罪,我將絆腳石放在他面前,他就必死;因你沒有警戒他,他必死在罪中,他素來所行的義不被記念;我卻要向你討他喪命的罪(原文作血)。倘若你警戒義人,使他不犯罪,他就不犯罪;他因受警戒就必存活,你也救自己脫離了罪」(3:17-21)。

這段經文突出了守望者的角色,守望者會在警醒的狀態下,察覺危險,然後告訴大家去應付或避過災禍。一般人對危險的臨近一無所知,但守望者會先知先覺。在國內,信仰自由度不及香港,許多人未必有機會聽到福音。我的家鄉近佛山,家鄉親人只知道有一間教會,但他不知道基督信仰是甚麼。內心對這次回鄉,不僅是看看祖屋和親人,也想分享福音。以西結書這段說話其實相當嚴肅,反映出神公義與慈愛的屬性。基於公義,祂要懲治惡人,而惡人的懲罰是死罪。然而基於慈愛,祂也希望惡人悔改,得免死亡。神後來說:「主耶和華說:惡人死亡,豈是我喜悅的嗎?不是喜悅他回頭離開所行的道存活嗎?」(18:23)。神並不喜悅惡人死亡,而是希望惡人回頭是岸而存活。因此,關鍵人物是守望者,守望者的責任是警戒和勸戒惡人,讓他有悔改的機會。若惡人不聽警告而滅亡,守望者沒有責任;可是若守望者不警戒和勸戒惡人,他對惡人之死就有責任。對義人也是一樣,若義人晚節不保,離義而犯罪,守望者要警戒他,使他不犯罪,可以存活。相反,若守望者不警戒義人,讓其犯罪,神就會向守望者討他喪命的罪。

雖然家鄉的親人並非惡人,但跟世人一樣都是罪人,若沒有救恩,結局便是滅亡。神對以西結所講的說話,其原則也可應用在自己身上。既然他們極少機會聽福音,而我又有福音,若我不告訴他們,他日他們滅亡,神會向我討他們滅亡的罪。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對這次回鄉要分享福音,感到責無旁貸,因為我有守望者的角色。首先,我帶了一些簡體字版的《中信》月刊,有些從教會取,有些從澳門中國信徒佈道會取得。這些《中信》月刊有不同的期數,內容不一樣,讓他們可以交換來看。第二,親人見面,談話中自然會講到工作,我會從介紹牧師的工作講到基督信仰。第三,親人見面都會在飯桌前,我會解釋飯前謝飯祈禱的因由,藉此見證主。

這次回鄉有了一個開始,以後還有機會,所以見證主不宜硬銷。我都順其自然,在言談之間提到教會工作及謝飯祈禱,簡單講解福音。回到祖屋,親人都會焚香拜祭祖先,我就解釋不參與的原因,並以祈禱唱詩敬拜主來代替。吃晚飯的時候,親人齊集,我給大家派利是,都用有聖經經文的利是封。到晚飯結束時,除送禮物外,每人派一本《中信》月刊,而同一個家庭中,就派不同期數,讓他們回到家可交換來看。這些《中信》月刊都是美國中國信徒佈道會編輯的,有許多中國大陸信徒的見證,適合內地人閱讀。最後一天退房時,我也在房間抽屜內放《中信》月刊,讓下一個住客可閱讀,也派給酒店櫃檯的員工。

我意識到自己有守望者的角色,將沒有救恩而滅亡的危險信息,告訴一無所知的親人。鐵達尼郵輪之所以撞冰山,因為負責守望的船員沒有留心海面的情況。在以西結書,神找到以西結做守望者。然而祂也尋找另一類人,祂說:「我在他們中間尋找一人重修牆垣,在我面前為這國站在破口防堵,使我不滅絕這國,卻找不著一個」(22:30)。這就是堵塞破口的人。當我們見到社會和國家出現問題,嚴重到好像牆垣破裂了,出現缺口,我們或會埋怨神為何坐視不理,任由裂縫和破口擴大。裂縫和破口是人犯罪作惡造成的,會招致神的審判和懲罰,然而神最想的不是消滅,而是重修和防堵,只是祂尋找不到這樣一個人。

許多人認為香港社會嚴重撕裂,好像牆垣出現裂縫和破口,且不斷擴大,嚴重到有人斷言香港在死亡中。如果我們以為神坐視不理,就大錯特錯。我相信祂正在尋找人來做重修和防堵的工作,祂會找到嗎?下月的立法會選舉及明年的特首選舉,會產生一個或多個重修和防堵的人嗎?

裂縫和破口不只出現在社會,或許出現在社區、學校和職場中,你可以做一個守望者和重修及防堵的人嗎?你可能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但可以祈禱,做一個代禱者,求神興起守望者和重修及防堵的人,來見證主,改造社區,讓人敬畏神,造福社會。這是你我責無旁貸的。

關於佛山的基督教會(見照片),其實跟神召會有關。可參考:http://www.christianweekly.net/2003/ta82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