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貼神的心

緊貼神的心 ◎黃濠光牧師

約拿書是小先知書中唯一以故事形式陳述的書,寓意深長,可以從當中認識神、約拿及自己。

聲音檔暫未能播放,請稍後再來!!

本書所啟示的神,是位宣教的神(Missionary God)。所謂宣教,是差派人去傳講拯救的信息,叫聽的人悔改並歸正。神揀選以色列,是透過這個民族告訴世人,世界上只有一個神,並且帶出救恩。約拿說:「救恩出於耶和華」(2:9),因此宣教不只是新約的事,也是神在舊約要做的事。宣教是跨越文化和種族的,約拿書講神差遣以色列人約拿,去強鄰亞述帝國的大城市尼尼微傳講神的信息。這信息是關乎審判,因為尼尼微城的人罪惡滔天,按神的公義,祂必須審判並懲罰。但由於神的慈愛,祂並不喜悅罪人滅亡(結33:11),所以祂要給人機會悔改,得著拯救,免得滅亡。

神因人犯罪嚴重而要毀滅,最早是用洪水,然而在毀滅之先,祂總是會提出警告,又預備拯救之法,像吩咐挪亞造方舟。在亞伯拉罕時代,神因所多瑪、蛾摩拉二城罪惡極深而要滅城,現在尼尼微城也因大惡而有傾覆之虞。台灣在2月6日發生地震,震央在南部,最接近的城市是高雄,但最受重創的卻是較遠的台南,多幢高樓倒塌。初時是哪一條斷層引發地震都搞不清楚,後來才發現有未知的「盲斷層」。事後台灣信徒指出,台南是台灣首個替同性伴侶登記的城市,懷疑是否地震是出於神的懲戒。與此同時,麥當娜在台灣的演唱會剛完畢,有些信徒指信仰異教的麥當娜在演唱會中發出咒詛,但是否是引發地震的屬靈因素,須自行判斷。對沒有這方面觀念的非信徒來說,將天災人禍與神的懲罰連在一起,是匪夷所思的,會覺得是幸災樂禍,更加惹人反感。這方面約拿書提供了一個可能性,就是尼尼微城的大惡令神忍無可忍,明言大限已近,行將傾覆(3:4)。然而可喜的是,城裡的人因約拿的信息悔改了,神打消了滅城的念頭,就是「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3:10)。

這說明神並不喜悅滅城,但基於祂的公義,祂會這樣做,只不過祂最想的是人回頭是岸。所多瑪、蛾摩拉二城除羅得一家外,一個義人也沒有,所以才遭毀滅,但尼尼微城並不這麼極端,因城裡有十二萬多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人,大概是指嬰孩,他們應該沒有犯大罪,也有許多牲畜,都是無辜的。他們的父母或許惡貫滿盈,死不足惜,但他們的子女便因此無人照顧。天災人禍發生了,惡人遭殃可能有人拍手稱慶,但好人也會受連累而陪死,這是神不想見到的(4:11)。因罪惡而令神降災這類警世說話,可以在事前說,給人提醒,而事後要說的是安慰之言,撫恤的話。由於尼尼微城有眾多無辜人,約拿受差可說任重道遠,只可惜他不想接受這差事。

這位宣教的神胸懷普世,愛世上每一個民族。以色列人是神的選民,而亞述人是外邦人,與以色列為敵。神不會偏幫以色列人而敵視外邦人,祂只恨惡罪,審判行惡的人,不管是以色列人或外邦人。在政治上,以色列與亞述是對立的,但神超越政治和現世,祂揀選以色列,為要拯救萬民,因此尼尼微城的人也是神拯救的對象。可是,約拿有狹隘的民族觀念,在他眼裡,尼尼微人是宿敵,令以色列人受苦,恨不得他們受災遭報。他明白神充滿恩典和憐憫,會因慈愛而不降災,所以他對於神的呼召不以為然,避走他施,因為他不想敵人得救。換句話,他跟不上神宣教的心,無法體貼神的心腸。

約拿選擇水路,因為這是一條不歸路。若他選擇陸路北上或南下,隨時因神的干預而中途折返。但乘船出海了,便不會折返,至少到下一個港口已是十萬八千里之外。他機關算盡,萬萬想不到神會興起大風大浪,此時的確無法折返,所以當水手問怎樣行,他知道唯有把他拋下海,才會止息風浪。約拿這時跳船,自知必死無疑,對他來說,這是壞選擇中的最好選擇,因為死了比硬著頭皮去尼尼微城更好。可是,他沒有想到的,是他死不了,就是被大魚吞了,他仍活生生,只是很不好受。

約拿在魚腹中禱告,只提到自己是何等的可憐,以及怎樣的思念神。他並非存心悖逆神,只不過承擔不了神委託他的重任遠走他方,所以他在禱告中悔改,但悔改並不完全,並沒有為自己逃避神而認罪,也沒有為尼尼微城的人代禱。他只想恢復和神的關係,奈於無力抗拒神,只有順服了。

尼尼微是個大城,要花三天才可走完整個城,但他只用一天宣告四十日後會有傾覆。意想不到的事,是尼尼微城的人竟然悔改,神察看了便決定不降災禍。在天上這是喜事,但在地上的約拿相當不悅,甚至發怒。他認識神是會不降所說的災,這也為甚麼他要逃往他施,因為他真希望尼尼微城毀滅,於是搭了一座棚,想看看尼尼微城會如何傾覆。

約拿是神的僕人,但他的心跟神有一段距離。要向尼尼微城的人傳悔改的信息為要拯救他們,這是「向上結果」,但約拿完全跟不上,因他的根出了問題,可見要「向上結果」,必須先「往下札根」。當根出了問題,便無法結果。約拿對尼尼微城的人一點愛心也沒有,他只有冷漠(indifference)、怨恨(resentment)、憎惡(hatred)。約拿並非不懂神學,只是他的理性與感性差距太大。他對神的關係層次只停留在頭腦上,十分膚淺,所以當神要他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他過不了自己,便想逃避。他的心胸沒有神那麼大,他最關注的是自己的舒服,為了一棵蓖麻樹而發怒。約拿的根出了問題,令他反覆,好像忘記了在魚腹裡的禱告。

由於神是宣教的神,所以教會必須做外展和出擊等傳福音的工作。因此,我們要去老人院,去公園,去做社區探訪。但假如我們好像約拿的根出了問題,我們是不想做的。我們的頭腦告訴我們要傳福音,但我們沒有心去傳。我們只關注自己的事,計較自己的得失,但至於傳福音拯救靈魂,沒有放在心上。

既然約拿有偏見,神為甚麼找他?當他逃避神,神為甚麼不放棄他、另選他人?因為約拿代表了當時以色列人的想法,神不是找一個完美無瑕的人去做聖工,祂不只是要我們完成工作,衪更要改造我們,更新我們,叫我們更緊貼祂的心。

第一章出現最多的字是「敬畏」和「懼怕」(fear)。約拿自稱敬畏耶和華(9),但他卻違背神出走了。狂風巨浪令水手們懼怕(5, 10),但平息後他們都敬畏神(16)。第四章出現最多的字是「發怒」,只有約拿發怒,然而神並沒有因他冥頑不靈而發怒,神只有教化他。本書突出神的「安排」,祂安排約拿去尼尼微城,但他不順從。相對之下,神安排的風浪、大魚、小蟲,都很順從,只有人最頑劣,但神仍不放棄人。約拿可代表以色列人,他們的命定是作外邦人的光,可惜他們逃避了,不屑與外邦人接觸,然而神沒有放棄他們,猶太人仍然是神的選民。

第二章是約拿的悔改,第三章是尼尼微城的人悔改,先有神僕人的悔改,才會有外邦人悔改。約拿悔改了,他的信息才有恩膏和能力。換句話,教會要先悔改,社會才會悔改,我們才可得著社區。